綠蠵龜:注意浮潛社交距離

昂里的動物百科全書

 

綠蠵龜

綠蠵龜(學名:Chelonia mydas)是一種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大型海龜,屬於海龜科中體型第二大的成員,平均可長達 1 公尺、體重超過 180 公斤。牠們之所以被稱為「綠蠵龜」,並非因為外表,而是源自其體內脂肪層呈現淡綠色,這與牠們偏好素食、主要攝取海藻與海草的飲食習慣有關。

綠蠵龜是目前地球上存在最多數量的海龜家族,牠們悠游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之中,也就是說在台灣附近的海域中也能找到牠們的身影,特別是澎湖、蘭嶼、小琉球、綠島等地不只是牠們覓食的範圍,也會把這些地方視作故鄉,成為牠們每年的產卵季固定「回家」孕育新生命的地方。

如果你運氣不錯,在去海邊玩水、浮淺時遇到這些揹著美麗龜殼的朋友,也不要因為一時開心而和牠們產生「親密接觸」,只要故意去觸碰、騷擾海龜,就有可能因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而吃下 30 萬元的罰款,所以如果有幸看到綠蠵龜在游泳,記得遠遠的觀賞他的泳姿就好,可別去打擾人家啦!

不過既然提到產卵了,就不得不說說綠蠵龜-或是說大部分的爬蟲類,都是用溫度來決定出生性別的特殊機制。在目前的觀測下,28 度是決定海龜性別的中間點,低於28度則是雄性;反之則是雌性,但對於綠蠵龜來說,這樣的「溫度性別決定法」可能有著相當嚴重的問題,那就是性別比例完全失衡,很有可能在同一塊產地中,因為同樣的溫度而誕生上百隻相同性別的綠蠵龜寶寶。而在全球暖化的現今,溫度居高不下,在澎湖的綠蠵龜就出現雌雄比 99:1 的誇張性別比,也就是每 100 隻綠蠵龜之中只有 1 隻是雄性,而恰好綠蠵龜又是屬於一妻多夫制的動物,在這種情況下,繁衍後代將成為綠蠵龜的一大考驗。

 

🌟 內建「磁力地圖」

你知道嗎?綠蠵龜擁有令人驚嘆的產卵忠誠行為,每年,母龜會長距離洄游回到自己出生的沙灘產卵,這種回歸行為能確保下一代在最適合的環境中誕生。台灣的綠蠵龜甚至會從小琉球游到距離3000公里外的雅浦州。牠們依靠體內像GPS般的磁場感應能力,精準地找到回家的路。這不僅是為了繁衍,更是一種生態適應策略,因為出生地的沙質、溫度和濕度對幼龜的孵化至關重要。然而,任何人為干擾,如光害或噪音,都可能影響母龜的產卵行為,威脅繁衍的成功率。

 

❄️憋氣大師

綠蠵龜雖是海洋居民,卻不像魚類用鰓呼吸,而是用肺吸氣的「憋氣大師」!活動時能潛水約 40 分鐘,若靜止不動,甚至可在水中屏氣長達 10 小時,睡覺時更能一口氣憋住 7 小時。這是因為牠們能放慢心跳至每 9 分鐘才跳一下,大幅減少耗氧量。雖然有些淡水龜能靠「屁屁」呼吸(泄殖腔吸氧),但綠蠵龜完全靠肺呼吸,潛水極限約一至兩百公尺。牠們在海洋裡的每一次潛水,都是一場憋氣耐力賽!

 

🔴 瀕危等級:瀕危

綠蠵龜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列為【瀕危】等級(Endangered)。牠們面臨的威脅包含海洋污染、塑膠垃圾誤食、漁網誤捕、棲地破壞與非法盜獵(尤其是龜蛋與龜殼)。我們能做的,包括:

  • 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,避免海洋污染。
  • 參與或支持合法保育組織。
  • 旅遊時不打擾牠們棲息地,避免踐踏產卵沙灘。
  • 不購買來源不明的龜殼製品。

 

※發現擱淺或受傷的海龜時,請立即撥打海巡署專線「118」通報,這是台灣針對海龜、鯨豚等海洋野生動物設立的緊急救援熱線。提供詳細地點、時間、動物狀況,並拍攝多角度照片,能幫助海保救援網(MARN)判斷處置方式。千萬別自行移動海龜,以免誤觸傷口或造成二度傷害。即使牠已死亡,也請通報,遺體可進行病理研究、為保育累積資料。你的冷靜應對,是守護海龜生命的重要一環。

 

📖

科別:海龜科

學名:Chelonia mydas

別名:綠海龜、青海龜、菜龜、石龜、黑龜

專屬節日:世界烏龜日(5月23日)、世界海龜日(6月16日)

瀕危分級:瀕危

棲地分布:綠蠵龜廣泛分布於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,從東太平洋的加州下海岸,到台灣南部、菲律賓、澳洲大堡礁、紅海與加勒比海皆可見蹤影。台灣的蘭嶼、小琉球與綠島是重要的繁殖與覓食地點,夏季時更常見牠們悠游於珊瑚礁間。

📖

 

 

推薦商品:

世界動物圖鑑徽章(綠蠵龜)

動物幸運手鍊-綠蠵龜

瀕危動物 T 恤-綠蠵龜

夜光動物徽章-海龜

 

/

參考來源:

綠蠵龜-臺灣百種海洋動物

跟著海龜教授尋找綠蠵龜

直擊 綠蠵龜產卵盛況

綠蠵龜-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
通報撥打118然後呢? 海龜救援快問快答:擱淺怎麼救?

 

/

回到[昂里世界動物百科

 

/

Follow US

facebook / instagram / youtu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