昂里的動物百科全書
石虎
石虎,又稱豹貓,是台灣現存唯一的原生野生貓科動物,也是體型最小的野生貓之一。牠們擁有與家貓相似的外型,但實際上完全不同,石虎全身披覆著類似豹紋的黃褐底色與黑色的塊狀斑點,臉上前額至兩眼間有兩條明顯白色條紋,並伴隨黑色條紋往頭頂延伸,是辨識石虎的重要標誌,叫聲較低沈,和家貓聲不同。體長約 55 至 65 公分,尾長約 27 至 30 公分,體重約 3 ~ 6 公斤,行動敏捷,是夜行性獵食者,主要以鼠類、鳥類、昆蟲與爬蟲類為食。
在貓科動物中,分布地區最廣泛的物種非石虎莫屬,幾乎在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中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,主要原因就是石虎的棲息地種類非常多,包括了熱帶雨林、針葉林、沙漠、高山地型等等,雖然長的和家貓有八成以上的相似度,但石虎的日常生活可是大不相同。石虎通常都是單獨行動,牠們除了會爬樹抓蜥蜴、鳥類,還可以在溪流中捉魚、蝦等水棲動物作為食物,說牠們能夠上山下海也不為過!
若以全球來說,石虎的數量是沒有任何滅絕隱憂的,但是在台灣上的石虎卻已經達到「瀕危(EN)」的標準,這是為甚麼呢?
其實還得回歸到台灣的土地面積小、居住密度又高,不得不開始往山林開發,而石虎的原居住地正是在這些淺山地區,首當其衝的面臨土地開發問題,因此臺灣發展的越好、開發越快,石虎的生存危機也就越來越大。時至今日,全台的石虎數量估計只剩下 300-500 隻,遠遠不及一個物種能安全永續發展的 3,000 隻。
至於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石虎,正是因為石虎是整個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,舉例來說,牠們一天就可以狩獵 10 隻以上的老鼠,幫助農民解決鼠患問題,一旦石虎銷聲匿跡,這些老鼠將失去最大天敵,成為山林田野間的惡霸,進而導致農作物、牲畜受到侵害。所以關心石虎、保護石虎絕對是台灣目前的重要課題,別讓石虎步上 2014 年雲豹滅絕的後塵。
🌟守株待兔的獵食
石虎的狩獵方式走的是「沉穩派」!牠們不輕舉妄動,而是選擇潛伏在獵物必經之路旁,採取「守株待兔」的策略。當獵物靠近時,牠會瞬間撲出,以前腳拍擊壓制,或直接用利牙咬住致命部位,直到獵物停止掙扎為止。不同於其他小型貓科動物喜歡玩弄獵物,石虎出手乾脆俐落、不拖泥帶水,展現出牠作為野外獨行獵手的效率與決斷力。這種狩獵風格不僅維持能量消耗最小化,也體現出牠作為棲地頂層小型掠食者的適應策略。
❄️活動範圍超大
石虎雖然體型小,但活動範圍超級大!根據研究,公石虎的活動範圍約為 6~9 平方公里,母石虎則約 2 平方公里。牠們是獨居動物,擁有強烈的領域性,會用爪痕、尿液、糞便與氣味標記範圍,傳遞「這裡有人了」的訊息。每隻石虎的領域會略微重疊,但核心活動區(約 0.7 平方公里)絕不與他人共享,是牠最常巡視的秘密基地。了解這些領域行為,能幫助我們在保育工作中更精確規劃棲地保留與監測策略。
🔴 瀕危等級:台灣瀕危
石虎在台灣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,數量稀少且分布範圍縮小,面臨棲息地破壞及人為威脅,保育工作刻不容緩。
要守護石虎,得從多面向著手!保育行動包括推動生態綠網、保護與連結棲地,避免棲地破碎;設置警示牌與生態廊道,降低路殺風險;執行流浪犬貓管理,減少攻擊與競爭壓力;推廣友善農業,減少毒餌使用、防止石虎中毒;同時也強化保育教育,讓社區一起參與行動。科學研究透過自動相機與長期追蹤,掌握石虎族群動態,並發展圈養繁殖技術進行域外保育。更重要的是,整合政府、民間與企業力量,才能真正讓石虎安心在台灣山林中生生不息。
📖
科別:貓科
學名:Prionailurus bengalensis
別名:豹貓、狸貓、山貓、錢貓
專屬節日:10/5 台灣石虎日
瀕危分級:瀕危
棲地分布:是一種分布於東亞及南亞的貓科小型動物,也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物種。
📖
推薦商品:
/
參考來源:
/
回到[昂里世界動物百科]
/
Follow US
facebook / instagram / youtube